海尔系版图再扩张:18亿美元控股汽车之家,7天内“连吞”2家上市公司,大举并购原因几何?
(图片来源:网络)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李保铭
海尔大举并购“买买买”的步伐并未停止。
在官宣拟控股新时达不足一周内,又再次官宣控股汽车之家。
半年内,海尔已经宣布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即便将抛除未能并购成功的上海莱士,这一并购速度在当前市场中也并不多见。
海尔为何要并购汽车之家?大举并购背后,有哪些蛛丝马迹值得关注?
海尔系拿下汽车之家
2月20日晚间,市场传闻许久的“海尔系控股汽车之家”消息终于迎来“官宣”。
展开全文
海尔集团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旗下卡泰驰入股汽车之家并成为汽车之家的控股股东。
根据海尔方面的披露,具体来看,海尔集团旗下的Cartech Holding Company(卡泰驰控股)与中国平安旗下Yun Chen Capital Cayman(云辰资本)达成协议,卡泰驰控股将以总价约18亿美金收购云辰资本持有的汽车之家已发行普通股股份。
交易完成后,卡泰驰控股将持有汽车之家约41.91%的股份,成为汽车之家控股股东。
不过,虽然卡泰驰控股,但平安产险还是将继续作为汽车之家的主要股东之一通过云辰资本间接持有在汽车之家的剩余股份。
据汽车之家披露的公告显示,股份转让完成后,云辰资本将持有约2391.65万股普通股,不再担任大股东。
据悉,卡泰驰于2021年成立,是海尔卡奥斯做深做专汽车工业互联网的具体平台和载体。
汽车之家则上线于2005年,是一家2B和2C的“内容生态+工具服务+交易平台”一站式汽车生活服务提供商。
汽车之家披露,其前任执行董事、CEO吴涛已卸任,并任命杨嵩为执行董事、CEO。
不过,搜狐财经注意到,目前汽车之家官网仍未更新高管动态,党委书记、CEO栏仍为吴涛。
据介绍, 新任CEO杨嵩于2021年加入汽车之家,在中国和美国的汽车行业拥有超过20年经验,并在汽车之家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主机厂、新零售、二手车和天天拍车等业务。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向搜狐财经分析,汽车之家之所以被海尔收购,或也与其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有关。“如果汽车之家的业务发展好,股价、估值都很高,也肯定不会被海尔收购。”
在官宣新股东、新高管的同一天,汽车之家2024年报也同时进行了披露,不过营收、归属普通股东净利双跌。
财报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其净收入为17.83亿元,同比下滑6.7%;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下滑29.55%。
2024年,其营业总收入为70.4亿元,同比下滑2.01%;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16.2亿元,同比下滑13.86%。
具体来看,汽车之家2024年线索服务、在线营销及其他收入方面均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速仅为0.77%和8.14%;而媒体服务营收却不断下滑,从18.71亿元下滑至15.23亿元,拖累其整体营收下滑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其营业成本却在增长。2024年,汽车之家的营业成本为14.83亿元,同比增长5.05%。
对此,汽车之家方面表示,营业成本增长主要系运营成本增长。
在20日举行的电话会问答现场,有提问者询问了杨嵩有关海尔收购的背景和目的、对未来业务运营的影响以及会在哪些方面展开合作等问题。
杨嵩表示,“我们无法就海尔的投资决策进行评论,但我们相信海尔卡泰驰战略入股汽车之家是基于多方面考量后的决策。”
不过,在20日的全员邮件中,杨嵩也回应了外界关注的一些问题。他表示,“作为新任CEO,我想强调的是,不会因本次交易而裁员,不会影响各位的岗位稳定及薪酬福利,公司业务正常运行。”
根据海尔集团董事、卡泰驰董事长刘斥的公开回应,“汽车之家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多元的业务形态以及深厚的行业洞察,也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及人才。”
张翔告诉搜狐财经,汽车之家作为汽车垂类网站,可以理解为“汽车类电商”,海尔作为家电企业对其进行收购,说明海尔“要进军汽车流通销售领域”。
“此外,汽车之家也具有媒体属性,海尔收购汽车之家后,说明海尔可能不会去造车了。”张翔分析。
某上市公司投资总监曹兵则告诉搜狐财经,海尔收购汽车之家,或也有资本方面的考量。“平安方面其实是有退出诉求的,对海尔来说可能也是‘资本+产业’方面的提前布局,但具体的东西目前还看不清楚。”
曹兵表示,汽车之家可以使得海尔进一步掌控线上流量平台、二手车产线、线上交易平台、线上流量平台,此外,汽车之家在港股、美股都有上市,对海尔来说也有一定国际化运作优势。
曹兵还提到,“海尔的门店管理水平高,用户洞察深刻,ToC业务体系更有经验双方合并大大提升产业协同度,双赢潜力大。”
但至于是否一定会造车,他表示“现在没有办法给一个定论。”
大举并购,有迹可循
除了收购汽车之家外,海尔近期一直在资本市场“买买买”,“壕”气十足。
去年12月底,海尔生物就曾发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拟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虽然最终此次合并宣告终止,但海尔系并未停下大举并购的脚步。新年刚过,新时达就发布公告称,海尔系通过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认购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等方式,成为新时达的控股股东。
从上海莱士到汽车之家,海尔大举并购背后有何意图?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搜狐财经,海尔频频进行资本扩张,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与海尔自身的多元化需求有关。“我觉得海尔本身还是要抓好业务多元化的能力”,张毅认为,在房地产受挫的背景下,家电业务天花板较为明显,“突破家电天花板就在大健康、汽车等新兴领域。”
张毅认为,新兴领域的业务增长,对于降低海尔的业务风险,寻找利润增长点是有帮助的。
此外,生态建设也是海尔目前大举并购的原因之一。
据悉,早在2019年,张瑞敏就在一次大会中正式公布海尔集团第六个战略阶段“生态品牌战略”。自此以后,“生态”就成为海尔的重要战略之一。
“通过资本运作提高和构建业务生态,获取专业的技术和更聚集优秀的人才,从而加强自身技术升级和创新,以此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
张毅分析,提升市场地位后,能确保海尔更多掌握行业话语权,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更多的有利的地位,“这个恐怕都是海尔这几年布局的一个真实意图。”张毅告诉搜狐财经。
在曹兵看来,海尔大举并购并非无迹可寻,响应政府号召或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去年海尔生物拟合并上海莱士时,一位海尔生物相关人士就告诉搜狐财经,相关合并存在多方面考量。其一是政策背景,“不管是并购六条还是科创板八条,比较支持科创板公司围绕上下游做兼并重组。”
曹兵透露,山东省政府也要求海尔方面投收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2024年底,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财政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就提到,要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统筹运用贷款贴息、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
除了政府引导外,海尔也自带“并购基因”。
据公开资料,张瑞敏曾表示,“企业兼并的目的是以少量资金投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兼并之后,企业扭亏为盈不是靠大量的资金注入,否则不如建立一家新的企业;主要还是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即所谓品牌运营,并注入文化和管理。”
张瑞敏还提到,“我们的做法是,在被兼并企业里将海尔的模式进行复制,可以形象地总结为吃‘休克鱼’的方法。”
无论是90年代兼并红星电器厂,还是并购西湖电子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张瑞敏“兼并方法论”的影子。
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何上海莱士、新时达、汽车之家业绩表现并不亮眼,但仍被海尔系“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