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啃老现象抬头?更悲哀的是大部分年轻人无老可啃

Connor okex官网下载 2024-11-05 9 0

文|张丰

最近,关于年轻人“啃老”的话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讨论。

近日,半月谈刊发了一篇报道,里面提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

前几天,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建议有条件的年轻人,没必要卷考公,可以考虑“间隔年”,到处看世界,发展兴趣,为此,哪怕“啃老”也没关系。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很赞同梁教授的看法,并且更进一步认为,城市中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大方“啃老”,不要有“道德”压力。因为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压力实在太大,苦苦坚守一种“独立”的观念,只会加重内耗。经济困难或者转型时代,一家人抱团取暖,是理所应当的事。

这样的看法当然会被指责“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人马上指出,对大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啃老”很难说“道德上是清白的”,因为年轻人迟迟不能独立,毫无疑问会挤压父母的生存资源——《半月谈》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

农村啃老现象抬头?更悲哀的是大部分年轻人无老可啃

资料图,图文无关

这样的批评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条件啃老”的,毕竟是少数。即便在城市,“父母拥有两套饭”的年轻人,可能也不是主流。而在农村,现在00后一代,父母往往是辛苦的70后打工族,属于即将被社会边缘化和淘汰的“退休农民工”,养活一家人本来就很困难。

我想讨论的是,那种“独立”的观念在过去三十年是如此深入人心,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作为70后一代,我发现自己的父母也受到这种独立观念的影响,他们如今都已经75岁,却在坚持追求“独立”,不要子女一分钱。

但是,随着城市房价高企,就业市场饱和,社会正在陷入全方位的内卷。过去十年,即便是在城市中,年轻人的独立意识,也在减弱。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够独立,但是,很多父母给子女掏首付买房,让子女早点结婚生子——这其实就是在制造一种“遏制独立”的环境。

换句话说,城市家庭的很多孩子,早就放弃“独立”的想法了。父母出钱首付,自己还贷款,已经算是优秀青年,但是,既然父母占有你房屋的“股份”,就理所当然地能够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这样的年轻人,也是一种变相的“啃老”。

展开全文

乡村长大的孩子,无老可啃。这是双重的惨败。一方面,被城市高房价甩开,如果在大城市生活,只能老老实实租房生活;另一方面,房租占据自己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而这又会影响把自我投入到“竞争力再生产”的可能性,很多年轻人以“牛马”自称,这种自嘲背后,又有着深深的悲哀。

这就是现实。和90年代、00年代相比,现在的农村家庭以家庭为单位的竞争力,与城市家庭相比,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农村父母不容易,子弟不容易,“家庭”就更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关键的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啃老,也不是“啃老”是否道德,而是你根本没有“啃老”的可能性。

过去乡村子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其实就是“家庭”协作实现阶层上升。20年前,乡村子弟到城市读大学,他们的自理和独立能力,就比城市同学差。在父母的支持下,城市同学不仅视野更好,也有更多在外兼职乃至做小生意的机会,而乡村子弟,只能刻苦攻读追求奖学金。

在今天,这种差距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所谓“贫穷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学生更能吃苦”,这种励志口号的背后,其实有更多“陷阱”:一个人的人生规划,要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为了生存,而“长期”才是“个人发展”,这不仅是“未来的钱”,也是“你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乡村子弟更多是陷入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中,为了生存而奔波。面对是否能够“啃老”的话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生存”。因此,我认为,并不存在乡村子弟是否应该啃老的问题,个体没有其他选择——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在个人层面探讨怎么做更正确、更划算,是毫无意义的。

农村啃老现象抬头?更悲哀的是大部分年轻人无老可啃

资料图,图文无关

唯一的办法,是在国家层面提高社会保障。如果政府能够帮农村中老年人缴纳400元一年的“合作医疗”费用,如果最低收入者,每个月能有一千元的基本保障,农村家庭就不会那么岌岌可危,乡村子弟也就有了“长期主义”的可能性。

很多人在讨论“脱嵌”,如何从内卷中挣脱出来,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意识、观念的问题,也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天才除外)。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是结构性束缚,这就像当初鲁迅使用的“铁屋子”比喻,如果不将铁屋子砸烂,人又如何能够挣脱呢。

真正的现实是,梁永安教授所说的“间歇年”(gap year),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真的能够到处看世界,提高自己,而父母也不会抱怨他们啃老——社会就是如此不公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