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重灾区的竞赛圈「水货遍地」,如何才能不被割韭菜?
大家好,我是Holly。
随着海外大学尤其是美本和英本申请竞争的加剧,既能体现学生兴趣爱好,又能呈现出学术深度的国际赛事,人手标配。
我找来了几个今年刚被录取学生的课题,光看题目,都能理解为什么并不能保录取的科研和竞赛成为刚需的原因了:
在不一样的课题里,突围了申请时最担心的同质化。
哈佛:《实时环境感知的智能导航系统》
MIT:《基于机器学习实现层析红移分布的边缘化》
哥大:《构建描述活动星系核(AGN)中超大质量黑洞周围吸积盘结构的方法》
但是科研和竞赛的水也很深。泄题、造假、代写都层出不穷,更多的是「水货遍地」,钱花了根本看不到结果,甚至有人直言:就是绿油油的韭菜!
到底国际赛事如何辨别?不同学科如数学、生物、计算机如何规划?怎么才能不被割韭菜呢?
■就在前段时间,顶级三十ISEF原一等奖得主奖项公布后,被举报其获奖项目中的成果是挪用他人成果。ISEF科学协会紧急撤回一等奖奖项和奖金,又是一起造假。
升学的变化
这些问题,没有比在竞赛圈扎根7年之久的翰林教育更有发言权。
在2017年国际竞赛在国内刚起步阶段就入局,一路见证了国内竞赛市场的风云变幻,可以说是鼻祖了。诸多赛事都是由其发现并且介绍进入国内的。
从创办开始,翰林就在其官网梳理了全球适合初高中生参加的学术活动,持续介绍了无数的赛事,打破信息差。
为此,翰林非常看重学术诚信,也因此成为了不少赛事的主办方和合作伙伴。比如翰林是AMC中国区组委会授权的考点。
展开全文
至今,翰林每年送出6000+名学生打比赛,已然打遍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九大学科120+国际赛事。
短短6年,累计拿下上百个全球荣誉、Team China(中国代表队)队员、超级金奖和满分成绩。
光2024年上半年,翰林的学子们就有多项金奖入账:
6支队伍全部晋级IMMC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晋级率100%;
UKChO英国化学奥赛,获得48金、26银、13铜;
Brain Bee脑科学活动,全国赛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区域赛53人获奖,25人晋级全国赛,14个一等奖,16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
HOSA全美生物与健康未来领袖挑战赛,获得ATC生物1金1铜,ATC化学1枚全国银奖;
USACO美国计算机奥赛,共计8位白金级别,32位金级,37位银级;
FBLA全球未来商业领袖挑战赛,FBLA China赛区学术潜力测评中23人获得领导力会议邀请,翰林队伍斩获Marketing类目全国第一,3位翰林学员获得全国金奖并成功晋级全球赛;
IOL国际语言学奥赛,IOLC水平测试个人奖项专业组,1人High Distinction,6人Distinction,2人Merit;新秀组,2人High Distinction;等等。
2021-2024年,翰林学生已累计拿下哈佛(8枚)、普林斯顿(6枚)、耶鲁(8枚)、哥伦比亚(5枚)、斯坦福(10枚)、宾大(16枚)、麻省理工(14枚)、康奈尔(25枚)、加州理工(6枚)、牛剑(61枚)等顶尖录取。
历经这些年的竞赛变化,翰林也发现了大学录取的一些趋势:
2017年国际竞赛刚进入中国,很多学生仅凭一两门竞赛成绩就能录得很好;
2019-2020年前疫情时代,竞赛+科研很火,有一门竞赛,再加一门科研就能得到不错的录取。
而从2021年开始,很多学生的作品更加带有社会属性的人文关怀,即利用学术特长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2017年国际竞赛刚进入中国,很多学生仅凭一两门竞赛成绩就能录得很好;
2019-2020年前疫情时代,竞赛+科研很火,有一门竞赛,再加一门科研就能得到不错的录取。
而从2021年开始,很多学生的作品更加带有社会属性的人文关怀,即利用学术特长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赛事,并且让更多孩子对号入座找到匹配的比赛,翰林将多年研究成果,融合成了内容详实、独家视角的国际竞赛白皮书。
其中收录了截至2024年的125项国际竞赛,涵盖数理化生、计算机、商科、数模、文科社科等不同领域,成为了人手一本的百宝书。
■竞赛白皮书发行量有限,这次作为福利送给大家,名额极其有限,感兴趣可以先领。
国际赛事的分类
很多人常问,打赛事,会不会影响课内学习?
通俗意义上,国际竞赛考察的内容不会脱离IB、AP、A-Level三大主流国际课程知识点范畴,不刻意追求「广度」,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更为刁钻。
比如物理中的热力学,知识点板块是一样的,都涵盖温度和热量、热力学第零定律、热传递的基本方式、理想气体和气体动力学模型。竞赛会在已有知识点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会拓展到熵变(entropy change)。
「学而优则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如果高中知识体系不完善,基本就关闭了国际竞赛通道,这是先决条件。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成绩不出挑,但是语言沟通组织能力突出,可以尝试一些商赛,PBL类赛事如YOC,CTB等等提高竞争力。
如何选择自己想参加的赛事呢?
国际竞赛大致可以被分为客观赛事、主观赛事及科研类赛事。
客观赛事是有标准题目和答案的考试,如各类奥赛,如果没有拿奖对升学作用很小,这些赛事唯成绩论,拿到大奖的学生普遍都能斩获名校录取。
主观赛事及科研类赛事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提交作品或答辩,评委主管评奖,如商赛、数模、人文写作等。题目有一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对综合能力如语言水平、领导力、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有要求。
这两类赛事能拿奖最好,即便没有拿奖,若有一份完整的参赛作品,也可以在升学时提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般来说,前30%通常属于有效参赛(通常比赛的三等奖,或铜奖线),前20%属于优秀(通常比赛的二等奖或者银奖线),前10%属于在本学科内有突出优势,只有前1%或更高名次可以让申请者有巨大的学术优势。
但是,并不是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一定斩获了竞赛大奖,也有拿了奖学生与顶尖名校失之交臂。
竞赛是学术能力的体现之一,重点是深化兴趣,探索方向,展示学术竞争力和热情。
赛事特别多的情况下,比如数学学科热门赛事就有三四十项。
最「直接」的方法是判断这个赛事是盈利化还是非盈利化,一般来说,非盈利化赛事的含金量更高,是各学科学会、基金会或大学举办,为了选拔人才、促进学术交流。
像要进入美国数学奥赛USAMO,第一轮要经过AMC选拔,获得前2.5%或前5%成绩才能晋级到邀请赛AIME,在AIME中达到晋级线才有资格参加USAMO。
盈利化赛事举办方通常是一些商业机构或伪装为非盈利机构的商业公司,主要目标是先用赛事将学生圈进来,为一些商业性质的项目导流。
但是,非盈利化赛事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收费低,没有那么多的运营经费和足够的售后人员配给,因此服务质量一般,这是其「先天弱势」。
每年AMC考试被诟病分数判错,向官方申诉的时候往往被冷处理或得不到回应。
这也能理解「为何AMC考场一旦出现作弊,官方很容易一刀切」,只要一人发现作弊,整个考场会被连带,这是典型的非盈利赛事举办方的处理方式,很难服务到每个人。
那么,那些盈利化竞赛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我们不能否认其虽然含金量不高,但对于低龄学生来说可以拓展学术兴趣,增加体验,为孩子增加正向反馈,学有余力也是很鼓励参加的。
竞赛的新趋势
那么,赛事到底要如何规划呢?翰林给了三个方向:
第一个维度:年级。
11年级是高中生申请前的关键时期,虽然进入最忙碌阶段,但学术实力也达到顶峰,如果学有余力,把时间留出来参加含金量高的国际竞赛,且冲击级别高的赛事,很容易有结果。
以数学为例,它是课程驱动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点版块,建议在9、10年级预学高年级课程的内容,那么11年级参加竞赛可以奠定大量优势。
■数学学科学术竞赛规划
第二个维度:学科。
如果孩子有感兴趣的学科,则可以从学科下手。在高中生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数学、生物等学科。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诸多竞赛的基石。
如计算机和数学关联大,它和数学的区别在于计算机在课内要学的内容比数学少很多,以AP CSP和AP CS A为主,而是课外学一些算法、数据结构、编程等。
■计算机学科学术竞赛规划
第三个维度:时间分配。
正如以上数学和计算机的对比,后者在课外的时间分配比重要明显高于前者。除了课内、课外,寒暑假有大块时间,适合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可以参加一些科研科创国际竞赛。
比如理化生这类自然科学里的实验学科,因为需要完成实验、搜集数据、论文写作等,对大块时间的需求更高,因此寒暑假更重要。
■生化学科学术竞赛规划。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赛道只针对外籍、绿卡或美高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避免竞赛同质化。
翰林观察了历年学生的学术特点,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交叉学科。
「近几年一门学科专研到底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交叉学科越来越多。」
「跨学科综合能力和社会洞察」,是获奖和录取学生学术履历的高频词。
就如近三年翰林录取MIT的7个学生,很多都是全球科学工程大奖赛ISEF的大奖得主。参赛学生需要从官方给定的几十个课题中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并提交论文、最终答辩,以及公示作品。
他们的科研作品有何共性?作品标题一目了然,都是跨学科课题:
《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筛选系统》
《生物信息学 - 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帕金森病遗传风险的细胞类型》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Covid 19 知识图谱》
《数值模拟屋面设计对建筑风荷载的影响》
《使用深度学习来进行文本识别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预测》
■MIT的本科跨学科专业,比如化学和生物、计算与认知、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人文与工程、人文与科学等
每年接触这么多学生,那些得大奖的同学,都有什么共性呢?
「天赋当然很重要,但是走到最后的高中学生里,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和主动学习意愿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竞赛超出原有知识点深度,老师不可能强迫孩子学,父母只能提供财政支持,说实话有时候还过于心疼孩子帮倒忙。
所以孩子要学好,首先都是凭借自我意志力和驱动力坚持下来的——愿意把所有知识点吃透,错题一遍遍地刷,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按时按点完成,心态管理得还特别好。
其次,表达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在顶尖赛事如ISEF,最后都有上台演讲,以及接受他人提问的答辩环节。
在竞赛内卷严重的当下,很多家庭不惜为了一个名誉,把孩子塞进不适合的赛道,甚至花钱搞奖,或通过不当手段意图蒙骗评委,这已经违背了学术竞赛的初衷。
但事实上,追逐奖项背后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且顶级的奖项都是稀缺的,最后成功登顶的少之又少。
所以,到底竞赛科研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被割韭菜,或许正是源自我们的期望与价值。
——谷雨星球本期福利——
AMC2023赛季
翰林253人晋级AIME
20人达到USA(J)MO(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分数线
领跑国际教育圈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
领取AMC8/10/12备考资料(翰林也是AMC官方授权考点)
以及涵盖 125项国际竞赛的白皮书
注意:
2024.10.11前可无表退考,并100%退报名赛,2024.10.11起已锁定考位,若退考不退报名费。符合本次免报名费活动的学员,正常参加考试后,翰林在2024.11.28前分批安排退回120元/240元报名费。若缺考未参加考试,将不予免报名费。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翰林所有。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我们写过的竞赛科研干货:
奥数金牌得主被AI秒杀,丘成桐的数学教育警示成真
数学大神罗博深的警示:还在走这3条路的孩子,最容易被AI淘汰
波及15万人!爬藤神器AMC泄题一套只卖2000,太离谱了
关注星标谷雨星球
不再错过
评论